基于汽車道路載荷譜的鋁合金腐蝕疲勞機理及性能研究
一、研究背景與意義
連續(xù)碳化硅纖維增強碳化硅復合材料(SiC<sub>f</sub>/SiC)因其低密度、高比強度、優(yōu)異的高溫穩(wěn)定性、抗輻照性能、耐腐蝕性和良好的熱傳導性能,成為第四代核能系統(tǒng)、聚變堆以及先進航空發(fā)動機等服役環(huán)境下的理想結構材料。其在核領域的潛在應用包括燃料包殼管、控制棒導向管、中間熱交換器和高溫管道等關鍵部件。
然而,SiC<sub>f</sub>/SiC復合材料在實際應用中面臨一個關鍵技術難題:高可靠連接。由于SiC基體本身具有高硬度、高化學惰性和低熱膨脹系數(shù),傳統(tǒng)焊接方法難以實現(xiàn)有效連接,而機械連接則存在密封性差、結構復雜、可靠性低等問題。因此,開發(fā)適用于SiC<sub>f</sub>/SiC的高質量連接技術,是推動其在核能用途中工程化應用的前提。
二、研究目標與方法
本研究以AgCuTi活性釬料為連接介質,采用真空釬焊工藝,對CVI(化學氣相浸滲)工藝制備的SiC<sub>f</sub>/SiC復合材料進行連接實驗。通過設定不同的釬焊溫度(850°C、870°C、890°C),系統(tǒng)研究溫度對接頭微觀組織演變、界面反應產物及力學性能的影響。
試驗過程中,采用光學顯微鏡(OM)、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和能譜分析(EDS)等手段對接頭界面組織結構進行表征,并通過熱模擬試驗機測試其剪切強度,以評估連接質量與失效機制。
三、主要研究結果
1. 連接可行性:AgCuTi釬料在SiC<sub>f</sub>/SiC表面潤濕性良好,能夠實現(xiàn)穩(wěn)定連接。焊前對SiC<sub>f</sub>/SiC表面進行打磨處理,可有效增加釬料與母材的接觸面積,顯著提升接頭的剪切強度。
2. 界面組織演化:
- 在850°C時,Ti元素主要富集于界面,形成初步的TiC與Ti<sub>5</sub>Si<sub>3</sub>反應層,但組織不夠均勻,存在較多孔隙與缺陷;
- 溫度升高至870°C,Ti元素擴散增強,Ti<sub>5</sub>Si<sub>3</sub>相開始彌散分布于焊縫中,界面結合更加緊密;
- 當溫度達到890°C時,Ti與SiC反應充分,TiC成為反應層主導相,Ti<sub>5</sub>Si<sub>3</sub>相彌散分布,界面結構致密、連續(xù),顯著提高了接頭的力學性能。
3. 力學性能變化:
- 接頭剪切強度隨釬焊溫度升高呈上升趨勢;
- 在890°C、保溫10min條件下,接頭平均剪切強度達到40 MPa,為三種溫度中最高;
- 斷裂路徑由初期的界面斷裂逐漸轉變?yōu)槟覆膬炔繑嗔?,表明接頭強度已接近或超過SiC<sub>f</sub>/SiC本身,連接質量優(yōu)異。
四、結論與展望
本研究成功實現(xiàn)了SiC<sub>f</sub>/SiC復合材料的活性釬焊連接,揭示了釬焊溫度對接頭微觀組織與力學性能的調控機制。研究表明,適當?shù)拟F焊溫度(如890°C)有助于形成理想的TiC+Ti<sub>5</sub>Si<sub>3</sub>復合反應層,提升界面結合強度,實現(xiàn)高強度連接。
該成果不僅為SiC<sub>f</sub>/SiC復合材料在核反應堆等高溫、輻照環(huán)境下的可靠連接提供了實驗依據(jù),也為后續(xù)開發(fā)新型釬料體系、多材料異種連接及結構完整性評估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技術路徑。
版權所有 © 2025 凱爾測控試驗系統(tǒng)(天津)有限公司 備案號:津ICP備18003419號-2 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 管理登陸 GoogleSitemap